生活健康网

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 上海市中医医院徐建谈失眠

2020-03-27 00:33 作者: 浏览次数:
  睡眠,隶属于“起居作息”的范畴。睡眠就是要根据人体的阴阳变化规律,调整睡眠方法,从而保证睡眠质量,恢复机体疲劳。人的一生中有大约1/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,因此,睡眠对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,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对人类有着非凡的意义。   睡眠学说   中医学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睡眠,通过阴阳变化、营卫运行、心神活动来解释睡眠过程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睡眠理论。   1. 阴阳学说   自然界中存在着阴阳变化,人体也会跟着阴阳的消长而形成对应的规律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”   那么阴阳具体是指什么呢?简单说,白天就是阳,夜晚就是阴,而人体因此也会产生寤和寐的交替,寤即阳,寐即阴。《灵枢· 口问》篇说:“阳气尽,阴气盛,则目瞑;阴气尽,而阳气盛,则寤矣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夜晚的时候阴气盛阳气衰,人应该休息睡觉,相反的,白天的时候人就应该出来活动。中国有句古话叫做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,就是告诫人们要符合规律,方能拥有健康。   2. 卫气运行学说   卫气运行学说也是来源于阴阳学说,卫气运行学说认为卫气运行于阳经而醒觉,运行于阴经及五脏而发生睡眠。《灵枢·卫气行》说:“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,昼行于阳二十五周,夜行于阴二十五周”。白天卫气行于阳,人体阳气盛阴气衰,所以应该起床进行日常活动,夜晚为期行于阴,此时人体阴气盛阳气衰,所以应该静卧修养。   3. 神主学说   睡眠的神主学说认为,一个人睡眠和醒觉,需要由神的活动来主宰。这里的神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神,它只的是人的精神、意识和思维活动。《灵枢· 邪客》篇说:“心者,五脏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。”心主神明,统摄协调五脏六腑,人体的思维活动、精神意识都是由心神来主持的。张景岳说:“盖寐本乎阴,神其主也。神安则寐,神不安则不寐。”也就是说睡眠是受心神的支配的,而神的活动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,它会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产生变化。   中医关于睡眠的理论是由以上3种学说共同组成的。阴阳学说是所有理论的基础,它是睡眠与醒觉的基本原理;卫气运行学说是对阴阳学说更加具体的说明,揭示了睡眠的本质;神主学说则更是中医的整体睡眠观,揭示了睡眠的人体的生命活动形式。   睡眠作用   人体需要睡眠,没有适当睡眠,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。睡眠对人体的意义是任何其他方式都难以取代的,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:   1. 消除疲劳   睡眠时,人体的精气神都会守于五脏,气血和调,人体的体温和心率都会有所下降,代谢率也会减低,体力会慢慢的恢复。   2. 保护大脑   大脑在睡眠的状态下会减少耗氧量,这样有利于脑细胞的能量储存,恢复精力。倘若睡眠不足,人体容易烦躁、精神萎靡,或者注意力分散等症状,长期缺眠者易导致神经性疾病。   3. 增强免疫   人体处理睡眠装填时,会产生更多的抗体,加快了体内各组织器官的修复,增加机体的抵抗力。对于一些疾病,睡眠可以直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。   4. 促进发育  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,儿童在睡眠中生长激素水平较高,从而促使儿童身高增长。   5. 利于美容   睡眠过程中,毛细血管循环增多,加快了皮肤的再生,因此睡眠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。   影响睡眠的因素   充足的睡眠是人体健康的基础,但是人的睡眠时间到底需要多长呢?每个人的睡眠时间根据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性格、环境因素等,都会有不一样的变化。   1. 年龄因素   一般情况下,人体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睡眠时间减少,睡眠次数降低。婴儿的睡眠时间最长,次数也比较多,这是由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所决定的。人过了儿童时期,进入中青年阶段,一般每天保持7-8个小时即可。而人到了老年,则气血阴阳俱亏,“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”,故有“昼不精,夜不瞑”少寐的现象。然而少寐又是老年人的大忌,《古今嘉言》认为老年人宜“遇有睡思则就枕”,就是一旦有了睡意就立即就寝,这是符合人体规律的。   2. 体质与性格因素   《内经》说:“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(涩),而分肉不解焉。肠胃大则卫气留久,皮肤湿则分肉不解,其行迟,留于阴也久。其气不精则欲瞑,故多卧矣。其肠胃小,皮肤滑以缓,分肉解利,卫气之留于阳也久,故少瞑焉。”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的睡眠与其体型有关。体型较胖,常觉得冷的一类人,睡眠时间是最长的。   中医一般把体质分为九种类型:平和质、气虚质、阳虚质、阴虚质、痰湿质、湿热质、血瘀质、气郁质、特禀质,其中阴虚型睡眠时间较少,湿热质、血瘀质睡眠时间较长。   3. 环境、季节因素   季节的更替,环境的变化也都是影响人体睡眠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。正常情况下,春夏季节由于昼长夜短,适合晚睡早起,而秋季适合早睡早起,进入冬季后,昼短夜长,天气渐寒,适合早睡晚起。人体也会跟着天气的变化也调整睡眠时长,阳光充足的日子里,人的睡眠时间会相对短一些,阴雨天气则相反。   此外睡眠时间的长短还与其他非常多的因素有关,例如精神、营养、工作环境等等。中医对失眠采用辩证法,根据不同原因引起的失眠,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。心脾两虚证,中医用药旨在养心脾、益气血,药物可以选用酸枣仁和远志,成方可选归脾汤或甘麦大枣汤。心肾不交证的关键则在于滋阴降火,升降协调,交通心肾阴阳,可选肉桂和黄连,或远志和石菖蒲,成方可用天王补心丹或远志汤;心胆气虚证者心神失养,气不壮胆,可选用熟枣仁和生枣仁,或紫石英和紫贝齿,成方可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者重镇安神方;肝火扰心证以疏泄肝火,平定肝阳为准则,可选用石决明和磁石,或酸枣仁和栀子,成方可选滋水清肝饮;痰热扰心证宜清热化痰,可选半夏和夏枯草,或石菖蒲和郁金,成方可选清心安神方或菖蒲郁金汤。   睡眠姿势   睡姿可以分为三种,仰卧、俯卧和侧卧,而侧卧又可以分为左侧卧和右侧卧。人体睡眠姿势直接影响了睡眠的质量,因此十分重要。   1. 常人宜右侧卧   《千金要方·道林养性》说:“屈膝侧卧,益人气力,胜正偃卧”,这说明了人睡眠时侧卧为佳。人体睡眠时采用仰卧姿势,易造成噩梦与打鼾。《释氏戒律》说:“卧为右侧”,则说明右侧卧更有利于人体。其实,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,都认为右侧卧是人体的最佳睡姿,因为右侧卧使心脏受压最小,可以减轻心脏的负荷。而且右侧卧时,胃及十二指肠的出口均在下方,利于胃肠内容物的排空。   2. 孕妇宜左侧卧   孕妇与常人不同,最好的卧姿是左侧卧。孕妇进入中晚期后,胎儿渐大,子宫扩张,倘若右侧卧,则会压迫到腹部下腔静脉,影响了血液回流,而且会压迫到输尿管,可能导致右侧肾盂肾炎等症状,因此孕妇最好是采取左侧卧。   3. 婴幼儿睡姿   婴幼儿发育未完全,无法主动翻身,因此需要监护人为其翻身。婴幼儿禁止俯卧,因为俯卧可能会导致婴儿窒息,或者面部五官变形。亦不可长期仰卧,婴幼儿头颅发育还未完全,长期的一侧卧或者仰卧,都会导致头颅变形,因此应当常常为婴幼儿变换体位,可采取左侧、右侧、仰卧轮流替换。   《千金要方》提出“凡人眠勿脚悬踏高处,久成肾水”。也就是说人体睡觉的时候,一定要避免脚高头低的姿势,长久以往,容易导致肾脏疾病。   睡眠禁忌   我国古人把睡眠经验总结为“睡眠十忌”。   1. 忌仰卧。   即人体睡眠时不可仰卧。“睡眠不厌蹴,觉不厌舒。”说的就是人睡觉应该侧身屈膝,这样的话,人的精气就会聚集而不散。   2. 忌忧虑。   古人有云:先睡心,后睡眠。只有心安定了,才有办法真正进入睡眠状态,心才能真正的得以休息。   3. 忌睡前恼怒。   中医认为“怒则气上”,也就是说人体一旦情绪产生变化,尤其是恼怒,会引起血液的紊乱。   4. 忌睡前进食。   《彭祖摄生养性论》说:“饱食偃卧则气伤”。睡前不能吃太饱,也不能过分饥饿,更不能大量饮水,尤其是浓茶、咖啡等饮料。   5. 忌睡卧言语。   中医认为,声出于肺,如果一个人躺下了,还在说话,那么就会伤及肺气。   6. 忌睡卧对灯光。   人体睡眠时应当关灯,倘若有光亮在,则会影响人体的睡眠。   7. 忌睡时张口。   孙思邈说:“暮卧常习闭口,口中即失气”,就是说人夜晚睡觉的时候应当闭口,这样可以养元气。现代医学认为,张口睡觉容易吸入灰尘、蝇虫等,不卫生。   8. 忌夜卧覆首。   尤其是冬天里,很多人喜欢把头缩进被子里,这样很容易导致人呼吸困难,吸收过多的二氧化碳,不利于人体健康。   9. 忌卧处当风。   中医认为风味百病之长,睡眠时头对着风口,容易引起面瘫、偏瘫等症状。   10. 忌睡卧对炉火   睡眠的时候,头对着炉火,容易使人体喉咙干渴,头痛发热。   睡眠时有些禁忌,睡醒后仍有禁忌。中医认为早晨起床后,应缓缓起床,不宜过快,更不宜赖床不起。睡懒觉会使人体气机不畅,不利于人体健康。   个人简介:徐建,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研究生导师,上海领军人才,全国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,上海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,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所长。兼任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,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上海中医药学会副会长,上海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,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,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世界睡眠医学杂志副主编,中医杂志常务理事及审稿人,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理事,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专家,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等。   作为神志病学科带头人,目前主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神志病十二五重点学科、重点专科,国家财政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,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,“上海市中医三年行动计划”,神志病中医临床基地,上海市重点薄弱学科,上海中医药大学高峰高原等项目的建设任务,先后负责上海市自然基金等省部级项目8项。发表论文40余篇,其中SCI8篇,主编出版书籍5部、副主编书籍及大学教材3部。获“上海市领军人才”资助项目1项,第一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,第四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,第十二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,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,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,上海市科学技术奖,第八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成果推广奖,医药发明专利授权5项,第二届“上海市医务青年管理十杰”提名奖。
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观点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管理员予以删除!


上一篇:六个食疗方法,帮你赶走鼻窦炎
下一篇:一种最常见的病居然是万病之源

关键词:人体 睡眠 时间 中医 阴阳